颛顼与共工部落之间的战争

   2023-09-30 09:08:05 90
核心提示:编辑搜图在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传说中,除了炎帝、黄帝和蚩尤之间为争夺生存空间而不断发生的战争外,颛顼与共工之间的战争也颇负盛名。这些争斗,多少反映出我国先民们在迈进华夏文明门槛时的一些情况。《淮南子[gf]2022[/gf]天文训》中说: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编辑搜图

在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传说中,除了炎帝、黄帝和蚩尤之间为争夺生存空间而不断发生的战争外,颛顼与共工之间的战争也颇负盛名。这些争斗,多少反映出我国先民们在迈进华夏文明门槛时的一些情况。

《淮南子[gf]2022[/gf]天文训》中说: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毫无疑问,这是一则破天荒的神话,共工氏怎么可能把天地撞得东歪西斜呢?然而,虽然是神话的传说,但它毕竟是对我国早期历史的一种折射,从中能够找到原始部落时代先民们的一些早期政治朦胧时代的文明轨迹。

共工与颛顼之间争斗的传说流传很广,《淮南子》中的《天文训》《兵略训》及其他一些文献都提到过,然而与共工相战的并非仅有颛顼一帝:《淮南子[gf]2022[/gf]原道训》提到共工“与高辛争为帝”,《韩非子[gf]30fb[/gf]外储说》说“(尧)举兵而流共工于幽州之都”,《孟子[gf]2022[/gf]万章上》提到“舜流共工于幽州”,《荀子[gf]2022[/gf]成相篇》则云“禹有功,抑下鸿,辟除民害逐共工”,可见史料传说之多样,亦见共工氏与帝颛顼、帝高辛、帝尧、帝舜、大禹皆有矛盾。《山海经[gf]2022[/gf]海内经》中明确提到:共工乃炎帝之后。而据《大戴礼记[gf]2022[/gf]帝系篇》可知,共工氏的对立面皆为黄帝后裔。由此可见,共工与颛顼之争,可以视为黄炎斗争的继续。

编辑搜图

值得注意的是,春秋时鄭子曾说过“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加之大多数有关共工的传说都与洪水有关,那么问题就来了——共工与黄帝后裔之间的斗争,究竟是因洪水而起,还是因争夺领导权而起呢?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涉及对史前罕见洪水的正确认知。从《诗经》《尚书》到战国秦汉文献,有不少古籍追述了这场洪水以及共工与颛顼之争。如:

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乌迹之道交于中国禹疏九河,渝济、潔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书》曰:“泽水警余。”泽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范,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洪水滔天。蘇窃帝之息壤以理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蘇于羽郊。蘇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通流,四海溟滓,民皆上丘陵,赴树木。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开伊阙,导廛、涧,平通沟陆,流注东海。鸿水漏,九州干,万民皆宁其性。

大洪水传说主要发生在五帝中后期,这场旷日持久的治水斗争怎么看都像是炎帝后裔与黄帝后裔之间政治斗争的延续,反映了炎、黄后裔之间跟治水斗争纠缠在一起的矛盾与冲突。

总之,从黄帝与炎帝、蚩尤的阪泉、涿鹿大战,到以共工、颛顼为代表的炎、黄后裔间之激烈冲突,古史传说里的中国舞台焦点自北向南缓缓移动,黄帝及其后裔是这一系列族群冲突的胜利者。由于炎帝与蚩尤族群世居中原,比黄帝族群自然更适应大洪水的自然环境,而黄帝族裔则因为对洪水成因缺乏正确的认知,他们很容易把洪水理解为共工氏的报复手段。这样,五帝后期的大洪水传说便跟以共工、颛顼为代表的炎、黄后裔间激烈冲突很自然地纠缠在一起了。共工与颛顼的战争,实际的情况可能是由于水患问题而引发的部落之间的纷争。

当时,共工氏居伊洛流域,“欲壅防百川,堕高烟庫,以害天下”。另据《淮南子[gf]2022[/gf]本经训》:“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这当然就要和帝颛顼发生利害关系了。

据《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卫,颛顼之虚也,故为帝丘。其地当今河南濮阳,正处于古黄河之南。”另据《吕氏春秋[gf]2022[/gf]古乐篇》中说:“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若水,历来以为是蜀之若水,即今四川之雅碧江,实误。按若、汝音同义通,故若水即今河南中部之汝水。从汝水到濮阳地区,正是颛顼部活动的地方,所以断为汝水是非常合理的。至于四川之若水,则是由于后来有一些颛顼后裔活动到了那里,也把原来的水名带过去了。空桑,照清代学者据《山海经》考证,其地有三:1.在莘、虢之间,今河南陕县境内;2-在赵、代之间,今山西北部桑干河流域;3.在古兖州境,今山东西南部。这三个地方均与上述空桑之地不合。按古有空桑、穷桑和扶桑。扶桑指日出的地方,穷桑在曲阜,空桑地当陈留,今属开封,其北就是濮阳了。咽古黄河从今武陟折而北流,至浚县大丕山又折向东流,经内黄、濮阳间后再折而北流,在今天津南入渤海。黄河自古就是铜头、铁尾、豆腐腰,其腰身古代在今浚县至内黄段。所以,共工从上游“振滔洪水,以薄空桑”,直接威胁到颛顼氏族部落生命财产的安全。因此,双方发生了战争。结果,共工战败,颛顼称帝。

在早期神话传说中,帝颛顼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这不仅由于他战胜共工而为帝,更重要的是他还进行了一次“绝地天通”的社会改革。其说见《国语[gf]2022[/gf]楚语下》:

及少皋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燕享无度,民神同位。民渎齐盟,无有严威。神狎民则,不蠲其为。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并臻,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

这里讲的“及少皋之衰也,九黎乱德”,不是氏族部落之间的纠纷和战争,而是氏族社会内部出了问题。其表现主要是:“夫人作享,家为巫史”,即人人作享,祭祀天地鬼神。这样,每人都可以代表神灵,家家都成了巫史,人与神之间的界限完全消失了。结果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侵渎,什么盟约都不灵了,什么信物都无效了,社会秩序为之大乱。天时因此也不顺事,作物也长不好了。在这当儿,颛顼站了出来,“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解救了社会的危机。所谓“司天以属神”,实际上是观察天象。在古人眼里,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等,都是有神的,所以观察天象叫作“司天以属神”。例如,日食和月蚀在古人看来都是由神灵在作怪,所以都要祭祀。“司地以属民”,实际上是管理农事。古代有火历,以火星来纪时,故火正即历正。按照季节和气候进行农作,解决人们的衣食问题,也就是“司地以属民”了。当然,相应的祭祀也是少不了的。如播种时要祭祀,收获后要祭祀。按后世的历法说,播种大约在初夏,收获约当秋冬之际。总之,天上人间各有其司,专职的祭司出现了。所以,“绝地天通”是一次重大的社会改革,它预示着文明社会就要到来。正是这样一个雄踞于中原的部落群体,后来建立了许多国家。如:“郑,祝融之虚也。”其地在今之新郑。且“祝融作市”,和四方是有交往的。再如:“卫侯梦于北宫,见人登昆吾之观”和“登此昆吾之虚”,其地在今濮阳。楚灵王说:“昔我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其地在今许昌。仅此亦可见帝颛顼当年之神威了。

诸多事例说明:共工和颛顼之争,反映的是黄河中上游和中下游的氏族部落群体之间的利害冲突关系。在黄、炎、蚩尤之间进行循环战争的时候,还是各不相同的氏族部落群体,到颛顼和共工大战之后,他们就开始逐渐走到一起来了。

在中原大地上,原来各不相同的氏族部落群体后来经过冲突而发生联系进而相互融合了。这表明,到了帝颛顼时期,部落之间的战争已往往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常常以和平结盟而告终,而和平联盟的结果一般又都会形成新的社会共同体。正因如此,氏族部落能汲取不同的文化而形成一种新文化,脱出原有的氏族部落共同体而形成为新的民族共同体,至少是从血缘部落联合体发展为地域部落联合体。也正因此,部落联盟共主制度才率先跨进文明社会的门槛,成为中国政治文明社会的滥觞。

华夏族就是在这样的冲突与融合中逐渐形成的。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标签: sdf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在线
客服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8:30-5:30

选择下列客服马上在线沟通:

客服
热线

微信
客服

微信客服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