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理弹性,如何增强自己的心理弹性?

   2023-09-11 17:34:03 00
核心提示:很好奇,回答的时候如果写成这样还有人读么= =。————————————————————————————心理弹性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应该也叫心理韧性,英文都叫Resilence。台湾学者将其译为“复原力”,香港学者译为“抗逆力”,大陆学者则译为“心理弹性”(席居哲和桑标,2002)。国内有若干篇综述可进行参考,也

很好奇,回答的时候如果写成这样还有人读么= =。

————————————————————————————

心理弹性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应该也叫心理韧性,英文都叫Resilence。台湾学者将其译为“复原力”,香港学者译为“抗逆力”,大陆学者则译为“心理弹性”(席居哲和桑标,2002)。国内有若干篇综述可进行参考,也有各路大神进行了补充,我仅仅对Resilence的来源及其应用意义进行补充。

1.心理弹性是什么?

心理弹性Resilence在积极心理学当中确实也是一个“明星概念”,但最初它的来源还是基于PTSD的临床研究

对了,Resilece和Stress(应激)一样,本来是物理学用语,Resilece的语源源于拉丁语:Resilire弹回一词(Davidson et al, 2005)。

作为对于不可避压力影响的预防因子(Protective factors)或缓冲要因(Buffering factor)而吸引了广大研究者的注意。

(以下太干了,可以跳过)

从生物心理社会的角度对于精神疾患进行理解时,在最初的PTSD研究当中,假设了个体所具有的“脆弱性”,“脆弱性模型”认为其发病过程的原因在于生物学基础上的“脆弱性”。关于这方面,要展开的话可以讲一节课了,简单提示一下,有一个关于压力的副肾上腺激素模型,假设了压力应激与副肾上腺激素回路之间的相关关系,假设PTSD病患在在生理基础上具有某种“脆弱性”,因此具有PTSD的易感性,即一种基于“脆弱性模型”建构PTSD的病理模型

这些基于“脆弱性”的模型,重视个体的患病过程,却忽视了个体的回复过程,而这一点上正是Resilience心理弹性模型能够克服的最关键一点。

(结论在这里↓)

也就是说,副肾上腺素假设的研究者在PTSD的“易感性”人群的“他们是怎么得病的”时,Resilience的研究者则是去关注那些没有成为PTSD的人,研究他们“为什么不得病”,他们的社会以及心理上的特征,甚至可以说所拥有的资源。

重要的是,基于心理弹性模型,意即“恢复模型”,治疗师以及心理咨询师可以基于PTSD的回复过程,从Resilience的相关因子着手进行临床干预。这部分由于过于专业,答主也没有学过,暂且跳过。

2.如何提高Resilience?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回到Resilience的因子有哪些,其实关于Resilience所建构的模型也特别多,以下这几个因子的概括(小澤、2011)是比较全面并且综合的。

这些有心理弹性意义(Resiliency)的因子包括:

向前的姿态:乐观主义、幽默;积极的应对方式:探索解决方式以及学习;灵活的认知:认知再评价(即所谓反思性自我等),对于逆境的赋意,PTG;价值基准:核心信念;运动:定期的身体运动;社会支持系统:榜样以及能够提供建议的他人等各种支持性的人际关系。

如果想提高“心理弹性”的话,不妨试试从这六个因子入手。当然,如果必要的情况下,仍然希望你可以寻求专业的咨询师、心理治疗的服务。

个人比较喜欢Community取向出发,个体的所拥有的各种社会支持性资源的模型。也就是以社会支持系统为核心的Resilience模型,我比较喜欢认为,“恢复”的力量潜藏在人与人之间各种温暖并且支持性的关系当中,可以是亲情、友情、师生等各种形态。

大概人与人之间能够更好地互相支持,而不是互相竞争,会让彼此更加舒展。

那么,到底有没有需要提高Resilience呢?我觉得,如果能不碰上危机事件就不碰上呗= =。甚至普通人根本不需要这样的概念,如果没有PTSD、PTSR啊,心理创伤、压力应激啊啥的。脑子里没有这些知识或概念的人,也是有Resilience的,我觉得他们一样可以在周围人的支持下,凭借自己内心的力量活得好好的。

以上。

Reference:

席居哲, & 桑标. (2002). 心理弹性 (resilience) 研究综述. 健康心理学杂志,10(4), 314-316.

于肖楠, & 张建新. (2005). 韧性 (resilience)——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 心理科学进展, 13(5), 658-665.

崔丽霞, 殷乐, & 雷雳. (2012). 心理弹性与压力适应的关系, 积极情绪中介效应实验研究 [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8(3), 308-313.

Davidson, J. R., Payne, V. M., Connor, K. M., Foa, E. B., Rothbaum, B. O., Hertzberg, M. A., & Weisler, R. H. (2005). Trauma, resilience and saliostasis: effects of treatment i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International clinical psychopharmacology, 20(1), 43-48.

小澤康司. (2011). 過去の災害支援から学ぶ (緊急特集 災害支援--臨床心理士による包括的支援)--(災害支援--長期的な心理支援計画のために). 臨床心理学,11(4), 531-535.

————————————————————————————

由于诸多学术版权问题,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尽请收藏(顺便求赞)。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标签: sdf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在线
客服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8:30-5:30

选择下列客服马上在线沟通:

客服
热线

微信
客服

微信客服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