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级”专家!解锁世界级难题,他让中国这项技术超越美国

   2023-09-10 11:06:07 20
核心提示:大家好,我是公子。最近马斯克访华在网上讨论得热火朝天。作为一位商人,马斯克访华享受到多位部长会见的“超级待遇”,实在让人感到些许意外。而作为一名科技达人,其敢于创新和冒险的精神也让他在民间有较为不错的口碑。不过,今天公子想聊的不是马斯克,而是另一位也姓“马”的人物,和马斯克一样,他也是一位“玩”电的

大家好,我是公子。

最近马斯克访华在网上讨论得热火朝天。

作为一位商人,马斯克访华享受到多位部长会见的“超级待遇”,实在让人感到些许意外。

而作为一名科技达人,其敢于创新和冒险的精神也让他在民间有较为不错的口碑。

不过,今天公子想聊的不是马斯克,而是另一位也姓“马”的人物,和马斯克一样,他也是一位“玩”电的高手,并深受我国军迷们的崇拜。

他就是被誉为“中国电磁弹射之父”的马伟明院士。

我国福建舰的下水,离不开他对电磁弹射技术的研究。

要知道,这是航母上所搭载的最先进技术,福建舰前也只有美国的福特号航母有使用。

马伟明有多厉害?我们可以看看他的资历。

34岁破格晋升教授,38岁成为博士生导师。

41岁当选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42岁晋升海军少将军衔......

他还有各种荣誉加身,拿奖拿到“手软”,一等功、“八一勋章”的获得者等等......

这些成就哪怕单拎一项出来,都已算是人中龙凤了,而他却能集于一身。

马伟明究竟干了什么,才成就了他的今天。

01差点辍学

在马伟明的人生中,有两位对他成长历程产生重要影响的人,他们分别是马伟明的中学老师,和大学导师张盖凡教授。

如果不是他中学老师的坚持,可能不会有后来的马伟明。

1960年,马伟明出生于江苏省扬中市的一个普通家庭,从小马伟明就展现出他天资聪慧的一面,学习成绩十分优异。

然而因为家庭条件不好,他刚考上高中时,家里无力承担他的学杂费。

父亲希望他能够早点参加工作,为家里减轻负担。

马伟明也深知家里的情况,便找了一家无线电修理厂当起了学徒。这件事传到了马伟明的中学数学老师耳中,这下子把她急坏了。

在她的眼中,马伟明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苗子,只要好好培养,将来的前途不可限量,去当修理师傅,简直是大材小用。

于是她多次亲自登门拜访马伟明的父亲,告诉他马伟明的潜力,最终马伟明才得以重新回到学校,继续完成学业。

1978年,马伟明参加了高考,并被调剂到了海军工程学院,也就是现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

在大学里,马伟明遇到了他人生中的另一位重要恩师,张盖凡教授。

马伟明师从我国电机界著名专家、海军首批教授张盖凡,学习船舶电气工程专业,从此便与“电力”结下了不解之缘。

可马伟明虽然成绩优异,但个性却崇尚自由,他认为搞科技创新应该要无拘无束。

军队的纪律约束,一度让他难以忍受,但没有办法,毕竟已经被录取了。

于是他只能硬着头皮读完大学,想着毕业后就不再继续深造了。

但他的老师张盖凡教授,早就将他的过人之处看在眼里,不断劝说他继续考研深造,甚至直接在信中说:“你必须马上回校考取研究生!”

在张盖凡教授的不断劝说下,马伟明也不负他的期望,成功考取了研究生。

而在参加研究生面试的时候,张盖凡教授向他提出了一个问题:

“研究生毕业后三条道,当官、发财、做学问,你选哪一条?”

马伟明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做学问!”

于是,张盖凡教授便一步步带领着马伟明走上科研之路。

1996年,马伟明又进一步取得清华大学电机专业博士学位。

2000年时,有领导来找马伟明,想任命他为海军工程大学副校长,问他愿不愿意。

但马伟明却直接表示:“我是个做学问的人,不适合当领导,也当不好领导。”

要知道,当时马伟明才40岁,而海军工程大学是正军级单位,副校长便相当于副军长,只要答应就意味着平步青云了。

可见马伟明对做学问的决心之坚决。

02攻克难题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因技术落后,在研制新型常规潜艇时,所需的十二相发电机系统都依赖国外进口。

但国家斥巨资进口的发电机系统,被马伟明敏锐地发现存在“固有震荡”的缺陷。

一旦超过临界点,就会造成整个动力系统的瘫痪,这对潜艇来说是致命的。

马伟明向外商指出问题,却遭到外商专家的反怼,他们声称自己的产品根本不存在问题。

因为在当时,“固有震荡”是困扰电机界的国际性难题,许多外国专家都没有解决办法。

但外国专家的傲慢深深刺痛了马伟明,他深知核心技术必须由中国自己掌握,他下定决心要解决这一问题。

可当时国家的科研经费实在有限,在恩师张盖凡教授的支持下,也仅有35000元的科研经费,并且实验室还是由20平米的洗脸间改造而成。

就是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马伟明团队开启了国产十二相发电机的研制工作经过1000多个日夜攻关,几十万组实验数据分析......马伟明团队终于研制出,带整流负载的多相同步电机稳定装置,发明了带稳定绕组的多相整流发电机。

这也从根本上解决了“固有震荡”,这一世界性难题。

这项科研成果,也荣获了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有趣的是,后来马伟明再去那家外国公司验收设备,指出问题时,对方专家仍然傲慢无比,并认为马伟明的技术理论太离奇。

这气得马伟明不留情面地说道:“先生,我们是在讨论科学,你不懂,我来教你!”

而当他们在世界专利索引上发现,马伟明正是解决“固有震荡”的人后,态度180大转弯,笑嘻嘻地提出想以“数百万巨款”,让马伟明转让专利。

但金钱无法撼动马伟明,他直接拒绝并称,专利技术不仅属于他个人,还属于自己的祖国。

03领先就领先美国

在搞定“固有震荡”的难题之后,马伟明又带领团队解决了我国核潜艇噪音的问题。

早期我国潜艇的噪音十分糟糕,更是被嘲讽“只要一下海,远在万里之外的英国都能听到。”

为解决这一问题,马伟明带头研究,研制出了世界上首台交直流双绕组发电机系统。

这不仅解决了潜艇噪音问题,还直接达到了领先世界的水平,并使中国潜艇真正拥有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心”。

“要领先就领先美国。”这是马伟明在一次采访中表示,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

马伟明带领团队,取得了一项又一项创新成果,如研制舰船发供电系统、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等等。

这些研究使得我国实现了舰船动力从落后到引领的跨越。

而对广大人民来说,他更知名的成就,或许是福建舰上所搭载的电磁弹射技术。

电磁弹射技术有什么厉害的地方呢?

飞机起飞时,往往需要很长的跑道给飞机加速。

但航母的跑道有限,需要一些外力来帮助舰载机在航母上起飞,于是人们想到了用滑跃起飞和弹射起飞的方式。

滑跃起飞是将航母的舰首做成上翘的样子,航母逆风航行时,借助借助风力推动舰载机起飞。

弹射起飞则有蒸汽弹射和电磁弹射两种。顾名思义,蒸汽弹射是借助高压蒸汽释放能量推动舰载机起飞;电磁弹射则是利用电磁提供的能量。

电磁弹射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弹射方式,在福建舰之前,也就只有美国的福特号航母搭载了电磁弹射技术。

这项技术,美国斥巨资32亿,花费了20年的时间才研究出来,后来又花费了很长时间,才将其搭载在航母上面。

2017年福特号正式服役时,我仅有的两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和山东舰,都是采用滑跃起飞的方式,其中山东舰还没有正式服役。

虽然此时福建舰也已经开始建造了,但是采用蒸汽弹射还是电磁弹射技术,还没有正式敲定。

而马伟明团队早在2008年时,就成功突破了电磁弹射相关的技术,但能否直接用在航母上还是个疑问。

因为电磁弹射需要庞大的电能,这对航母的综合电力系统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

福特号是核动力航母,我国的航母则全是常规动力,能不能支撑电磁弹射还是个未知数。

此外,福特号航母的电磁弹射系统也故障连连,迟迟无法完全形成作战能力,直到今年五月才首次部署。

所以,很多人都认为还是先研发蒸汽弹射,一步一步进行技术攻关比较稳妥。最终,马伟明力排众议,要一步到位使用电磁弹射技术。

他说:“搞科研就得担风险,国防建设急需,天大的风险也要干!否则,国家要我们这些院士干什么?”

于是他顶着巨大的风险和压力,带领团队埋头苦干,攻破相关技术,终于为福建舰搭载上了电磁弹射装置。

2022年6月17日,福建舰下水时,配备的是电磁弹射系统,令世界震惊。

许多外国专家不解,不是核动力航母的福建舰,如何能够维持电磁弹射器的使用

这多亏了马伟明发明的中压直流综合电力推进系统,并将其运用在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上,成功解决了电力上的问题。

并且比起福特号的交流电方案更加地稳定,故障也更少。

因此,马伟明被媒体誉为“中国电磁弹射之父”。

而我国的网友们,也为马伟明取了个称号叫“武安护国电磁显圣真君”,足见大家对其敬意和崇拜。

04薪火相传

得遇良师,如沐春风。

张盖凡教授对马伟明的培养倾尽心血,几乎是手把手地领着马伟明搞科研,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马伟明的今天。

在一次研究整流系统稳定装置的项目中,张盖凡是掌舵人,马伟明是技术负责人。

但在研究中装置发生了故障,一下子整个团队乱成了一团,大家七嘴八舌急着分析原因。

情急之下,马伟明大声吼道:“别吵了!都给我走!全是你们左一个主意右一个主意闹的。”

而被吼的就有张盖凡教授,一下子就把呛得满脸通红。马伟明的同事刘德志见状,赶紧拉着张盖凡教授和大家一起走了,送教授回家后他再回到实验室协助马伟明。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调试,马伟明才将故障排除。

这时刘德志提醒他,他才意识到自己对教授的不敬,连忙赶到教授家中“道歉”。

他和教授说:“教授,刚才我和刘德志把原因找到了,从头至尾全调好了,您放心。”

张盖凡教授也知道这是爱徒的认错方式,也没有放在心上,反而更加欣赏马伟明做学问的认真和能力。

2001年,41岁的马伟明成为了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在庆功宴上,他将获得的鲜花献给了恩师张盖凡,并说:“是我的导师培养了我。”

2003年,张盖凡教授与世长辞,马伟明筹资为恩师在他领衔的研究所实验大楼前,铸造了一尊铜像,以此寄托对恩师的尊重与怀念。在铜像前,马伟明泣不成声。

张盖凡教授慧眼识珠,并且甘居弟子幕后,为弟子“铺路”的人梯精神,深深影响了马伟明。

在马伟明心中,他也希望能够像恩师那样,带出一批批人才,为国家效力。

此后,他为学生出思想、出课题、出经费,让年轻人在重大课题中施展才华。

清华大学教授王祥珩在担任马伟明团队的客座教授期间,曾经算过一笔账:自马伟明当选院士以来,为培养人才花费就以亿元计。马伟明也打趣说自己是“为学生打工的导师”。

2015年11月4日,马伟明荣获了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得奖后,他做出了一个决定,捐出数百万港币的奖金,以恩师的名字设立了“盖凡奖学金”。

多年以来,马伟明从未在自己领衔的科研成果报奖时署名,而是将机会让给年轻人。

正如他所说:“为了国家利益和国防事业,我心甘情愿做一匹驾辕拉套的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回望过去,从饱受列强的欺凌,到新中国成立的一穷二白,再到如今的三航母时代,中国的崛起,离不开马伟明等一批科研人员的无私奉献。

正因他们不计得失、一心报国,才为国家争取来如今的辉煌。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标签: sdf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在线
客服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8:30-5:30

选择下列客服马上在线沟通:

客服
热线

微信
客服

微信客服
顶部